“这声音,真像回到我小时候的戏台子!”8月6日,在西陵区唐家湾路45号的档案产业园,市民张大爷戴着耳机,惊喜地听到一段经修复后清晰播放的上世纪50年代地方戏曲录音。 产业园内,像这样让档案“开口说话”“焕发新生”的场景随处可见,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档案工作者前来“尝鲜”。
最热闹的是个人纪录片定制区。“我想给孩子做个成长纪念!”“能帮我爸妈拍个金婚纪录片吗?”工作人员史宗玺忙得不可开交。他说:“从故事策划到拍摄剪辑,我们提供一条龙服务,帮普通人留住珍贵记忆。”
“原来修补一张纸这么考究!”在非遗档案修复体验区,市民陈先生在修复师指导下,屏住呼吸,用细毛笔蘸着特制浆糊,小心翼翼地粘补一张仿制的破损老文献。旁边,修复师成贻毅正娴熟地为一张百年税票“动手术”,揭裱、补洞,每一步都透着敬畏。
古籍装帧区里,银针引着丝线在书页间灵巧穿梭,参观者在师傅手把手教学下,体验着线装书的魅力。“自己动手装订一本‘古书’,感觉特别有成就感。”体验者吴女士说。
人气最旺的是非遗拓印区。孩子们围在青铜器模型旁,刷墨、覆纸、按压……初中生小杨揭起自己的第一幅拓片,看着宣纸上清晰的千年纹样兴奋不已:“哇!我‘印’下了青铜器的‘指纹’!历史就在我手上!”
从智能打印的“快”,到修复古旧的“慢”;从数字修复的“炫”,到亲手拓印的“趣”,宜昌档案产业园正打破人们对档案库房“尘封”的刻板印象。宜昌档案产业园负责人白玲说:“它用科技赋能、创意驱动、体验互动,让沉睡的档案资源‘活’起来、‘动’起来、‘融’入生活。这里,档案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故纸堆,而是一座可触可感、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,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新去处、感知城市记忆的新窗口。档案文化的创新之路,在这里正越走越宽。”
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张锴 通讯员 付珍